【河南教育宣传网】郑州科技学院:构建育人新模式 在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近年来,郑州科技学院积极探索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和伟大实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和方式,构建了包含“宣讲团”“小读本”“融媒体”“云穿越”“大课堂”五种路径在内的育人新模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在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
一、把握时代脉搏,开展“一体化”系统实践
通过建构路径体系、创设场域体系、建设队伍体系,将新时代伟大成就融入思政教育的体系构建从零散转为一体。破解了思政教育系统化不足,适应“四个面向”的要求不够,重理论,轻实践,重活动开展,轻系统建构的问题。
第一,建构一体化路径。建构了以三级联动“宣讲团”,两册并行“小读本”,多元合一“融媒体”,两馆同游“云穿越”,三课协同“大课堂”五维一体融入路径。
第二,创设一体化场域。全员全程创设了以参与式主动宣讲为引领,趣味化理论漫谈为依托,网络化创意作品为输出,沉浸式思政体验为重点、贯通式专业实践和服务型社会实践为拓展的思政育人场域体系。
第三,建设一体化队伍。打造了以校内500余名专兼职思政教育老师、3000余学生主力,300余名校外基地负责人、思政教育专家、行业骨干等为一体的思政育人队伍。
二、整合教学资源,探索“双轮式”治理实践
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双轮实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行、校内校外思政育人互促,以此促使思政育人机制运行从分隔转为协同,破解了思政育人中的实践治理困境、思政育人有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形式单一、机制不畅、持续不够等问题。
第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依托大国重器、航空航天、教育强国等新时代伟大成就理论与实践内容建设“大思政课”,实施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精心设计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获批省部级样板课程思政2项,形成“思政课程实践更专业、专业课程实践更思政”的同行机制。
第二,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校内思政教育成果获得国家级课题及奖励8项。其他省部级奖励:思政教育成果13项,校内人才队伍建设类36项,学生成果类13项。
第三,校内主动与校外联动同步发力。主动汇聚社会育人资源,联动社会各方力量,实施校所联动研发、校企联合培养、校地联袂共建,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设置了一批培养项目,形成了“学校主体更主动、社会力量共联动”的互促机制。
三、创新教学方法,实施“立体化”教育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关系。定制内容专题、项目制开展实践、教育载体拓域,改革施策从扁平转为立体,破解了思政教育不实战,思政教育存在走马观花,学用脱节、知行分离的问题。
第一,定制内容专题。“宣讲团”方面,按照党和国家思政教育工作要求,开展主题为“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其他时事国家政策宣讲;将新时代伟大成就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做成专题进行宣讲。与省内外的红色资源基地开展联合教育教学。
第二,项目制开展实践。依托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新时代经济建设成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成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新时代国之大器成就、新时代航空航天成就等内容,在两馆同游“云穿越”、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中开展项目制实践,驱动与政府、企业等社会资源有效整合。
第三,教育载体拓域。学校积极整合线上线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校内校外红色场馆和教育场馆等教育资源,将周边红色资源“搬进”场馆课堂,打造了以中原英烈纪念馆、二七大罢工纪念塔等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教育专题(红色路线);以河南博物院、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教育专题(文博路线);以河南自然博物馆等为代表的科普教育专题(科普路线)的“三条路线”,开展社会实践大课堂。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郑州科技学院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近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逻辑,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既是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之需,又是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实践之要。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4年郑州市社科联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郑州市打造文化强市的实践引领研究”(项目编号 ZSLX2024163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