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宣传网】郑州科技学院:“四抓四促” 推动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近年来,郑州科技学院重点围绕“四抓四促”做文章,多措并举推动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一、抓教育培养,促教师成长
按照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工作要求,郑州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主义学院通过公开招聘、校内转岗等方式将思政课专任教师数量提升至现在的108人,已经达到1:350的要求。从青年教师培养、实践研修、教师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狠抓教师队伍的教育培养,促进教师成长。
第一,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实施岗前培训与试讲制度,落实帮扶制、导师制,采取结对子、搭台子、压担子等培养方式,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帮助教师确定努力方向,让青年教师成长有助力、发展有空间、前进有动力,不断激发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教师使命感、认同感、获得感、归属感。
第二,教师实践研修方面:将实践研修作为提升思政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带领青年教师到红旗渠、大别山等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实践研修,坚定“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彰显信仰力量,为青年教师丰富素材开展教学拓展宽度延展深度。
第三,教师能力建设方面:学校每年组织不少于2次的全员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技能、科研工作等,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实现思政课教师培训全覆盖。定期组织教师集中学习、讲示范课、互相听课,促进思政课教师互学互鉴。常态化开展“大听课、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学校每年举行一次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每学期举办1-3次思政课教学观摩课,学院每学期举行一次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等评选活动。通过常态化举办教学比赛、评比等竞赛活动,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调动教师上好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抓教学改革,促质量提升
学校聚焦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培育和打造了一批思政育人特色品牌,促进思政育人质量显著提升。
第一,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积极探索“理论知识讲授+实践能力响应”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学重构理念矩阵,重视多门思政课的协同育人,从传统思政课具体的内容体系中走出来,形成思政课大概念,打破学科壁垒、课程壁垒、知识点壁垒,在大场域里用大概念教学法践行价值体系引领思政课教学。丰富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方法,主题观影、主题征文比赛、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微视频制作、主题演讲、社区志愿服务、主题文艺演出、艺术作品创作等实践教学形式大受学生欢迎。采用“中班教学+小班研讨”新模式,打破传统大班授课的思政课实施模式,将班级规模缩小,提升思政课的课堂授课效果,并通过小班研讨的新型教学模式,聚焦学生关切,回应学生问题与需求,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第二,备课模式拓展方面: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展示活动,积极开展联合备课。围绕不同主题,各教研室教师集体研讨、磨课,搭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程体系,将思政课程中的“故事链”“逻辑链”“问题链”有效衔接,与郑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备课,全面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水平。
第三,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规范开设思政必修课,开齐开足各门思政课,按照教育部最新课程方案全面开设了六门必修课程。在保持思政必修课程全部开设的前提下,加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力度,初步构建起以必修课程为基础,以选修课程为补充的立体化课程体系。重点围绕国家安全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新时代伟大变革、“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
三、抓平台建设,促实践教学
第一,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学校在2020年建成了占地1000平方米,融合现代信息技术,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并于2023年挂牌“河南省高校思政教育体验教学基地”。基于思政体验教学中心,基于AR、VR、MR、CAVE等信息技术,思政课实现了从基于课堂基于教材的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融合式的教学转变。组织教师用好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第二,体验教学建设方面:专门开设思政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验课”,深入探索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充实体验教学资源,着力打造思政课教学特色品牌,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形成《1+N体验式思政育人新模式研究》获批河南省教育厅优秀品牌;体验教学模式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第三,大思政课建设方面:加强与学工等部门合作,组织教师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理论宣讲、社会实践等,学校“田铺大湾”视频,成功入选全国优质共享思政课教学资源,《奋力实现中国梦、热血青春正当时》获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本科组三等奖,多位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报送作品10余件,多位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
四、抓数智赋能,促内涵建设
第一,数智赋能教学理念:依托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将教学系统、图书馆系统、一卡通系统、学工系统等数据加以整合,为掌握、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个性需求提供科学数据参考,提升了思政课“学生中心”“因材施教”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第二,数智赋能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利用慕课、智慧树等在线课程平台,开设“微信课堂”,有效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亲近感、体验感、获得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拟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建立学情追踪测评体系和作业管理体系,实现课前预习材料供给精确化、课堂教学内容多样化、课后知识拓展个性化,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第三,数智赋能评价模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评估分析,让思政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更精准、动态与长效,提升了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此外,学校积极发动学生参与数智平台的资源扩容,坚持“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遴选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骨干教师担任内容制作指导老师,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场馆的内容研发、制作、展示和讲解,并以此作为教学效果评价内容之一。当前平台展示的多个内容皆出自学生之手。
郑州科技学院坚持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向思政课教学改革要质量,结合自身实际,借鉴他人经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思政课改革走深走实,推进思政育人提质增效。
作者简介:杨林芳(1988—),郑州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于慎鸿(1963—),郑州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思政课类)“数字赋能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编号:2024SJGLX1024);郑州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思政课程)“价值引领 数智赋能:大语言模型融入思政课改革研究”(编号:2025 SZK 002)郑州科技学院校级教改重大项目“‘四史’教育的‘青年化’阐释‘元素化’解析一体化范式研究”、青年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体验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