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郑州科技学院:就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郑州科技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深度融合,建设“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联动就业指导体系,强化价值引领、精准赋能、协同联动,精准施策,全力助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强化价值引领,促进“就业与思政”精准耦合
学校始终将就业教育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深入挖掘“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劳模精神、使命担当”等思政元素;在就业指导实践工作中,加强西部计划、参军入伍等毕业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学校定期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典型、就业政策宣传季活动,积极邀请基层就业优秀校友线上线下进行宣讲,通过观看宣传片、听援疆援藏毕业生代表介绍,广泛宣传基层就业典型,引导学生唱响“主旋律”,服务“大舞台”。近3年,学校基层就业人数逐年递增,西部计划人数同比增长120%;学校毕业生余龙飞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毕业生杜永飞获“第二届全国就业创业典型人物”荣誉。学校成立以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退役大学生组织“郑科院退役大学生教官营”,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在国防教育和征兵工作中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参军热情。充分利用河南省首家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通过VR虚拟与现实、信息瀑布流等技术手段,将思政教育优秀案例与就业教育有机结合,以思政教育推动就业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同时,积极探索构建“思政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育人机制,把价值引领要素及思维方式培养巧妙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着力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和塑造能力,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有效融通,着力促进全体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强化精准赋能,使“就业与思政”深度融合
学校建立完善职业、学业、择业、创业“四位一体”的就业教育指导体系,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成长手册,开展生涯测评、就业意愿调研,掌握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信息,有的放矢地开展求职咨询、生涯体验周、“空中双选会”、“简历门诊”、毕业季主题教育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校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能大赛等。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一对一咨询,开展寒、暑假促就业帮扶行动,增强毕业生求职竞争力。借助就业信息化平台,落实对特殊困难毕业生的精准帮扶,实现帮扶记录动态可追踪,真正将“一人一档”“一生一策”落实到位,做有温度的就业指导服务。整合多方资源,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各项职能,持续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强化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工作实效,实现就业工作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双提升。
强化协同联动,使“就业与思政”高效聚合
学校定期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将大赛内容设计与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指导课程、校企人才供需等内容深度融合,引入真实职场环境,帮助更多学生通过参赛提升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能力。强化学生就业实习实践,统筹协调就业实习与教学实习,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参与实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求职意愿,明确求职意向,增强就业能力。加强与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合作,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协同打造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职业体验基地,依托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采取订单式、项目式、学徒式培养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前沿,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通过校地联合招聘会、困难群体招聘会等活动,主动对接郑州市二七区产业需求,为郑州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强化技能提升,使职业梦想更近一步
学校积极采取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强化学生的求职意识,提升学生的求职技能。一是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业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就业育人理念与内容。二是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的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在各类课程设计中增加实习实践、学生体验等相关环节。三是健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加强就业创业指导理论研究,不断完善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体系。四是落实河南省“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总要求,积极做好“岗课赛证”和“课证融通”。围绕不同专业集群开展数控车、数控铣、工业机器人、无人机驾驶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农产品食品检验员等46个职业(工种)的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与评价工作,实现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有效对接;积极推进教育部“1+X”职业技能认证考试,技能取证率高达85%。通过对标专业、有组织技能培训与学生取证服务工作,提升毕业生“一专多能,一人多证”的就业竞争力,为促进毕业生持证上岗和增加就业砝码提供凭证。除此之外,学校通过构建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并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就业指导服务,注重软技能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及时关注就业市场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做好就业准备。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他们顺利步入职场、实现个人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